查看原文
其他

校友故事 | 孔德帅:以小我融入大我,用奋斗点亮青春




校友名片



孔德帅,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7届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。毕业后,他作为陕西省定向选调生,曾任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、漩涡镇党委副书记,现就职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。

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2017年,全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加压冲刺的关键时期,在母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时,孔德帅曾说“要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,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”。彼时的一腔热血,让他成为陕西省首批定向招录选调生,来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工作,挂任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——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。2018年4月,在决战整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,根据组织安排,孔德帅前往全市深度贫困村最多的漩涡镇兼任党委副书记,负责镇村脱贫收官决战。在汉阴工作期间,他先后负责农业农村、脱贫攻坚、工业商贸、城市建设、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。在基层一线的经历,让孔德帅经受了磨炼、收获了成长。


从“迷茫不定”到“笃信不移”

在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

毕业之际,秉持着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”的豪情壮志,孔德帅奔赴远离母校、家乡千里之外的秦巴腹地。但基层工作到底是什么样、应该怎么干、自己能不能干得好,在他心中还有无数问号。毕业前学校就业创业办公室组织了“墩苗学堂”,为选调生们上了踏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课,其中赵竹村老师所讲的“白天走干讲、晚上读写想”,成了他工作中一直坚持的自我要求。

来到汉阴之后,孔德帅先后参与了多个领域的工作,特别是到有全市脱贫攻坚“最硬的骨头”之称的漩涡镇工作后,在一次次走村入户、百余次地翻越海拔两千米的凤凰山时,看着包联的镇村面貌日新月异、主抓的产业蓬勃发展、负责的项目让群众受益,当时的疑问都渐渐找到了答案。从学校的“墩苗学堂”,到镇村的墩苗历练,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,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”早已变成了孔德帅内心笃定的理想信念。




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刀下见菜”

在镇村工作中适应角色转变

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功,说十件不如干一件,干十件不如干成一件。求学期间,孔德帅主要从事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,初到县上,自以为熟悉“三农”政策和农村情况,能够很快进入角色,但一上手却发现,即使是在最有“底气”的农业农村工作中,也时常感到无从下手,慨叹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远比想象得大。在负责产业脱贫工作时,天天挂在嘴边的理论,真正践行起来却感觉困难重重。

“刀要在石上磨,人要在事上练”,遇到困难唯有直面挑战。孔德帅主动向身边领导、同事、群众请教学习,深入各个园区、村组开展调研,力求找准问题症结。在摸清情况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为了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、合作成本高的问题,2018年孔德帅牵头构建“镇园产业联盟”产业扶贫模式,并主笔起草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奖励办法。通过组织观摩、开院落会,这个模式逐渐得到了大家认可,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。全县110个村与100余家现代农业园区对接建立产业基地10.2万亩,实现了贫困村中长期产业全覆盖。时至今日,“镇园产业联盟”已经成为全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、发展富民产业的重要模式。这让孔德帅认识到,基层工作是一个“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”的过程。在推动工作打开新局面的基础上,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提炼与总结,所撰写的研究报告被清华大学《“三农”决策要参》采用,并获省政府分管领导批示。其相关做法也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“全国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”以及清华大学“三农”论坛上进行了分享与交流,这一模式还被正式写入2019年陕西省委一号文件,在全省范围推广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正是这种认识和觉悟让孔德帅迅速增强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、做群众工作的能力,实现了从研究者到实践者的转变。




从“按部就班”到“锐意进取”

在改革创新中学会工作方法

参加工作伊始,孔德帅更多的是熟悉工作流程,完成工作中的“规定动作”,但要提高工作水平、破解瓶颈难题,就必须寻找推陈出新的突破点。

召开富硒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会

2017年,汉阴被列为全省信用社、供销社、合作社协同发展试点县,孔德帅开始负责“三社协同”试点工作。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,他带队到贵州、浙江等地考察学习相关经验,结合汉阴实际,牵头研究制定试点方案。从接到工作任务到首个试点建成投用,只用了六个月时间。平梁镇等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,相关做法在全县推广,3,400多位农民社员因这项改革受益。汉阴“三社协同”的相关做法被《安康改革》专题推广,受邀走进了全国供销系统业务培训班进行交流,获得了全国供销系统“金扁担”改革奖。后续,他又牵头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纳入“三社协同”格局,打造“四社融合”的升级版,推动这项工作解决更多实际问题。试点工作让孔德帅认识到,在工作中必须跟着问题走、奔着问题去,唯有秉承科学精神、积极主动求变,所做的工作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利益。




从“浅尝辄止”到“深耕不辍”

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干事作风

2018年起,孔德帅负责汉阴县承担的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创建工作。由于工作基础较为薄弱,第一轮创建工作并不顺利。痛定思痛,孔德帅和同事们对前期工作进行了系统反思,一方面全面总结园区创建的短板弱项,科学谋划工作重点,理清园区建设思路;另一方面,着手“修炼内功”,上手修订园区规划和实施方案,对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、关键环节全身心投入,与部门、乡镇干部齐心协力、共同推动。通过不懈努力,两年间园区基础得到了夯实,多家企业先后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,极大地提升了园区产业的科技含量。特别是在母校的支持下,汉阴参与了国家认监委《富硒产品认证技术规范》项目,创建了国家认监委首批富硒产品认证试点县,围绕水稻、茶叶、食用菌等主导产业,建设500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,开展增硒、稳硒试验示范,相关农产品均达到富硒标准,有效提升了富硒食品全产业链的质量效益。“三年磨一剑”,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在之后一轮创建中脱颖而出,于2020年12月正式创建成功,成为汉阴首个“国字号”园区,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孔德帅深感干事创业离不开科学的决策,更离不开扎实的作风。只有脚踏实地、锲而不舍,以钉钉子精神去破解难题,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

汉阴县脱贫摘帽后,在组织的大力支持下,孔德帅于2021年到了省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工作,主要负责全省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政策起草,承担省经济稳增长专班办公室的重点工作。新的岗位承担更艰巨的任务、面对更复杂的形势,但多年的县乡工作经历,成为他在新岗位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,让他研究经济更能明晰深层的逻辑、分析问题更能找准背后的症结、起草政策更能契合基层的诉求,也让他丰富了解决问题的“工具箱”,增强了承压前行的“续航力”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,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、山一样的崇高。”在未来工作中,孔德帅将坚守初心使命,牢记母校教诲,以“强国先强农,农大作先锋”的饱满热情和奋斗精神,不断开阔视野、磨炼本领、干事创业,以更加坚定的信念、更加昂扬的斗志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


本期校友故事改编自就业创业办公室编纂的

《先锋 · 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奋斗篇章》中内容

以此为基础,分别于2019年、2021年出版了《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》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,展现了在各个时期,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,肩挑使命、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。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,以飨师生校友,欢迎大家提供线索,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~

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,欢迎大家参与~

往期回顾


校友故事 | 邵根伙(88届硕、91届博):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

校友故事 | 唐燕平(1992级本):27年,未曾离开

校友故事 | 梅旭荣(84届本):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

校友故事 | “农民教授”朱有勇  “顶天”更“立地”

校友故事 | 马再兴、张桂芬夫妇:执子之手   “田埂”上走

校友故事 | 吕名礼、吴竹夫妇:人生这道数学题,你做对几道?

校友故事 | 逯学军:想唱给你听,老师你好!

校友故事 | 李继扬:毕业五十载,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

校友故事 | 杨丽(10届本):推开世界的门

校友故事 | 袁晓栓: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

校友故事 | 王思博: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

校友故事 | 林宝龙、钟虹黎夫妇:爱,让彼此相互成就

校友故事 | 他们,用青春守护国旗!

校友故事 | 陈红涛:长路奉献给远方

校友故事 | 李寰旭:气度非凡的新时代“橄牛人”

校友故事 | 沈庆:民谣诗人,《青春》永驻

校友故事 | 吴桂琴: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

校友故事 | 高福: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,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校友故事 | 刘含:英伦奋勇逐梦,挑战创业人生

校友故事 | 程旭: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

校友故事 | 孙文强: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

校友故事 | 方鸿:做负责任的人

校友故事 | 阮维斌:遥想农大那几年

校友故事 | 柳鎏: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

校友故事 | 肖灵艳: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

校友故事 | 刘雄伟:不是白衣天使,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

校友故事 | 初雯雯: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

校友故事 | 路永强:足踏雪域,心系三农

校友故事 | 张书函: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

校友故事 | 匡廷云:优雅的科学家,一生的追光者

校友故事 | 谢永恒: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

校友故事 | 吴国强: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

校友故事 |  蔡洁玲: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

校友故事丨杨宁:为帮村子摆脱贫困,她不惜卖掉婚房……

校友故事丨贾先波:农业科技助脱贫

校友故事丨陈家金: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

校友故事丨谢秋霖:学无止境,一直在路上

校友故事 | 洪昱斌:滤除杂质,保留一颗创新之心

校友故事 | 段春祥:初心不改,从心出发

校友故事丨王武杰: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

校友故事丨张宸溦:做一名优秀的“三门干部”

校友故事丨任卫波:匠心做学术,师心承农情

校友故事 | 王婧婧:心头的诗篇——东区那颗白蜡树

校友故事丨张桂杰: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

校友故事丨李平:草业科研二十年,一枝一叶总关情

校友故事丨李彦晨:1979 乍暖还寒的母校记忆

校友故事丨张帅:追寻风的方向

校友故事丨樊俊杰:尝试,尝试,再尝试!

校友故事丨贾康乐:情系农大,科技兴农

校友故事丨她们,撑起半边天

校友故事丨王文星: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“追梦人”

校友故事丨占锦川:梦想成现实,勇辟农业信息化之路

校友故事丨徐及:他,来自中国农业外交天团

校友故事丨万丹:奋斗者,正青春,高原水保的巾帼人

校友故事丨刘洋:做一颗“奋斗”的种子

校友故事丨三人行:他们和诗在远方

校友故事丨欧阳克蕙:潜精研思 培育英才

校友故事 | 扎根建三江:“中农三才俊”的故事

校友故事丨张星图:人民的好县委书记

校友故事 | 王文凯:兴滇扎根彩云之南 助农走好扶贫之路

校友故事 | 张巧周:谨怀“民生之艰” 不负选调之名

校友故事 | 石元春: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

校友故事 | 赵禹臣:一张老校门照片背后的故事

校友故事丨王勇:在江淮大地追梦乡村振兴

校友故事 | 刘宁:从中以楼到科技部再到蒋坝村,砥砺初心,见证成长

校友故事 | 王建忠、郑文静:你守望稻田,我守望你——农大伉俪的校友故事

校友故事 | 王娇阳:用爱与真诚创造永恒瞬间

校友故事 | 秦冲:少年有为志高远 科研为民显担当

校友故事 | 毛建友:勤勉寻所爱,师恩助前行

校友故事 | 张辰亮 : 增长见识,提升自己,把感兴趣的东西玩精玩透

校友故事 | 赵胜利:钟情花草数十载,把论文写在园林绿地上

校友故事 | 马宁:胸怀坚守 不负热望

校友故事 | 师馨一:扎根基层的农大青年先锋

校友故事丨张涛:科技小院 助力成长

校友故事 | 廖峰: 志在兴农,产业报国

校友故事 | 张朝阳:突破专业边界的选调之旅

校友故事丨杜贵才: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

校友故事|党建友:风吹麦浪吹来丰收希望,踏实黄牛耕耘为民之路

校友故事 | 杨小丽:乡村振兴的赶路人

校友故事|张龙龙:扎根基层,做乡村振兴的一颗种子

校友故事|唐静:坚定选调之路,绽放青春之花

校友故事丨黄亚祥:选择热爱,执着追求

校友故事|杨颖:“跨界”医生,将热爱融入工作

校友故事|李义平:山那边的渴望

校友故事 | 戴上举:春华秋实——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廿五载

校友故事丨王开:“智志双扶”,讲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支教故事

校友故事|赵英杰:与科技小院的故事

校友故事|刘峻麟:将青春年华留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

校友故事丨荆明:法律路上的追梦人

校友故事|刘会峰:向善而行,与善相伴,做唤醒善心的践行人

校友故事 | 郭建民:智耕未来,筑梦田野——爱科农的农业革新之旅

校友故事 | 王永锋:选择大于努力

校友故事 | 一路前行,一路返乡——访吕玉才、张吉萍校友伉俪

校友故事 | 刘文怡:强国有我,走在乡村振兴最前线

校友故事丨铁永镇:下好选调“三步棋” 唱响干事创业主旋律

校友故事丨李世刚:多彩人生——解民生之艰,唯善呈和

校友故事 | 李晓龙:南疆热土青春梦,基层奋斗谱新篇

校友故事| 张燕琴:燕舞书院起,琴鸣基层情

校友故事|覃春富:一个博士乡官的“父母”情怀
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