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故事 | 孔德帅:以小我融入大我,用奋斗点亮青春
校友名片
孔德帅,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7届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。毕业后,他作为陕西省定向选调生,曾任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、漩涡镇党委副书记,现就职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。
✦
✦
✦
✦
✦
✦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2017年,全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加压冲刺的关键时期,在母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时,孔德帅曾说“要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,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”。彼时的一腔热血,让他成为陕西省首批定向招录选调生,来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工作,挂任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——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。2018年4月,在决战整县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,根据组织安排,孔德帅前往全市深度贫困村最多的漩涡镇兼任党委副书记,负责镇村脱贫收官决战。在汉阴工作期间,他先后负责农业农村、脱贫攻坚、工业商贸、城市建设、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。在基层一线的经历,让孔德帅经受了磨炼、收获了成长。
从“迷茫不定”到“笃信不移”
在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
毕业之际,秉持着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”的豪情壮志,孔德帅奔赴远离母校、家乡千里之外的秦巴腹地。但基层工作到底是什么样、应该怎么干、自己能不能干得好,在他心中还有无数问号。毕业前学校就业创业办公室组织了“墩苗学堂”,为选调生们上了踏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课,其中赵竹村老师所讲的“白天走干讲、晚上读写想”,成了他工作中一直坚持的自我要求。
来到汉阴之后,孔德帅先后参与了多个领域的工作,特别是到有全市脱贫攻坚“最硬的骨头”之称的漩涡镇工作后,在一次次走村入户、百余次地翻越海拔两千米的凤凰山时,看着包联的镇村面貌日新月异、主抓的产业蓬勃发展、负责的项目让群众受益,当时的疑问都渐渐找到了答案。从学校的“墩苗学堂”,到镇村的墩苗历练,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,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”早已变成了孔德帅内心笃定的理想信念。
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刀下见菜”
在镇村工作中适应角色转变
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功,说十件不如干一件,干十件不如干成一件。求学期间,孔德帅主要从事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,初到县上,自以为熟悉“三农”政策和农村情况,能够很快进入角色,但一上手却发现,即使是在最有“底气”的农业农村工作中,也时常感到无从下手,慨叹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远比想象得大。在负责产业脱贫工作时,天天挂在嘴边的理论,真正践行起来却感觉困难重重。
“刀要在石上磨,人要在事上练”,遇到困难唯有直面挑战。孔德帅主动向身边领导、同事、群众请教学习,深入各个园区、村组开展调研,力求找准问题症结。在摸清情况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为了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、合作成本高的问题,2018年孔德帅牵头构建“镇园产业联盟”产业扶贫模式,并主笔起草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奖励办法。通过组织观摩、开院落会,这个模式逐渐得到了大家认可,成为全县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。全县110个村与100余家现代农业园区对接建立产业基地10.2万亩,实现了贫困村中长期产业全覆盖。时至今日,“镇园产业联盟”已经成为全县接续推进乡村振兴、发展富民产业的重要模式。这让孔德帅认识到,基层工作是一个“实践、认识、再实践、再认识”的过程。在推动工作打开新局面的基础上,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提炼与总结,所撰写的研究报告被清华大学《“三农”决策要参》采用,并获省政府分管领导批示。其相关做法也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“全国县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”以及清华大学“三农”论坛上进行了分享与交流,这一模式还被正式写入2019年陕西省委一号文件,在全省范围推广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正是这种认识和觉悟让孔德帅迅速增强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、做群众工作的能力,实现了从研究者到实践者的转变。
从“按部就班”到“锐意进取”
在改革创新中学会工作方法
参加工作伊始,孔德帅更多的是熟悉工作流程,完成工作中的“规定动作”,但要提高工作水平、破解瓶颈难题,就必须寻找推陈出新的突破点。
召开富硒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培训会
2017年,汉阴被列为全省信用社、供销社、合作社协同发展试点县,孔德帅开始负责“三社协同”试点工作。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,他带队到贵州、浙江等地考察学习相关经验,结合汉阴实际,牵头研究制定试点方案。从接到工作任务到首个试点建成投用,只用了六个月时间。平梁镇等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,相关做法在全县推广,3,400多位农民社员因这项改革受益。汉阴“三社协同”的相关做法被《安康改革》专题推广,受邀走进了全国供销系统业务培训班进行交流,获得了全国供销系统“金扁担”改革奖。后续,他又牵头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纳入“三社协同”格局,打造“四社融合”的升级版,推动这项工作解决更多实际问题。试点工作让孔德帅认识到,在工作中必须跟着问题走、奔着问题去,唯有秉承科学精神、积极主动求变,所做的工作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利益。
从“浅尝辄止”到“深耕不辍”
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干事作风
2018年起,孔德帅负责汉阴县承担的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的创建工作。由于工作基础较为薄弱,第一轮创建工作并不顺利。痛定思痛,孔德帅和同事们对前期工作进行了系统反思,一方面全面总结园区创建的短板弱项,科学谋划工作重点,理清园区建设思路;另一方面,着手“修炼内功”,上手修订园区规划和实施方案,对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、关键环节全身心投入,与部门、乡镇干部齐心协力、共同推动。通过不懈努力,两年间园区基础得到了夯实,多家企业先后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,极大地提升了园区产业的科技含量。特别是在母校的支持下,汉阴参与了国家认监委《富硒产品认证技术规范》项目,创建了国家认监委首批富硒产品认证试点县,围绕水稻、茶叶、食用菌等主导产业,建设500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,开展增硒、稳硒试验示范,相关农产品均达到富硒标准,有效提升了富硒食品全产业链的质量效益。“三年磨一剑”,安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也在之后一轮创建中脱颖而出,于2020年12月正式创建成功,成为汉阴首个“国字号”园区,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孔德帅深感干事创业离不开科学的决策,更离不开扎实的作风。只有脚踏实地、锲而不舍,以钉钉子精神去破解难题,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。
汉阴县脱贫摘帽后,在组织的大力支持下,孔德帅于2021年到了省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工作,主要负责全省经济运行分析和宏观政策起草,承担省经济稳增长专班办公室的重点工作。新的岗位承担更艰巨的任务、面对更复杂的形势,但多年的县乡工作经历,成为他在新岗位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,让他研究经济更能明晰深层的逻辑、分析问题更能找准背后的症结、起草政策更能契合基层的诉求,也让他丰富了解决问题的“工具箱”,增强了承压前行的“续航力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,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、山一样的崇高。”在未来工作中,孔德帅将坚守初心使命,牢记母校教诲,以“强国先强农,农大作先锋”的饱满热情和奋斗精神,不断开阔视野、磨炼本领、干事创业,以更加坚定的信念、更加昂扬的斗志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本期校友故事改编自就业创业办公室编纂的
《先锋 · 中国农业大学选调生奋斗篇章》中内容
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,欢迎大家参与~
往期回顾
校友故事 | 邵根伙(88届硕、91届博):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
校友故事 | 吕名礼、吴竹夫妇:人生这道数学题,你做对几道?
校友故事 | 高福: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,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校友故事 | 刘含:英伦奋勇逐梦,挑战创业人生
校友故事 | 刘宁:从中以楼到科技部再到蒋坝村,砥砺初心,见证成长
校友故事 | 王建忠、郑文静:你守望稻田,我守望你——农大伉俪的校友故事
校友故事 | 张辰亮 : 增长见识,提升自己,把感兴趣的东西玩精玩透
校友故事|党建友:风吹麦浪吹来丰收希望,踏实黄牛耕耘为民之路
校友故事丨王开:“智志双扶”,讲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支教故事
校友故事 | 郭建民:智耕未来,筑梦田野——爱科农的农业革新之旅
校友故事 | 一路前行,一路返乡——访吕玉才、张吉萍校友伉俪